— 乐此不疲 —

十月完了,丧气散去。

这个混合着激动和悸动的情绪的十月啊,可以说是一个自我认识和自我发觉的美好季节啊!

十月,总在向西行,漫长的地铁和巴士的旅途 上,读完了三本半书。

旧书摊上淘的杰克伦敦的《The call of the wild》

参加作家招募活动的赠书南大教授黄凯德的《Dakota》

还有一想到他就想到鸭蛋黄的汪曾祺的《生活是很好玩的》

徐中约的大部头《The rising of morden china》读到孙中山在南洋的活动,就暂时放下了。

又重新拾起当年中三中四时,和当时的好朋友一起逛NLB,借各种各样的奇奇怪怪的书来读的日子。每次会借满借书卡的限额,然后回宿舍一本又一本地刷。最凶的时候是读武侠,金庸老爷子的书,一天看完一本,而且还是香港版,繁体竖版。为此,倒是练下了读繁体的功力。

最近在读蒋勋的《吴哥之美》是台湾本,也是从右向左读。才发现,竖版书捏在手里读起来的姿势很符合人体工学啊。至少头和眼睛要一直不停的移动。不至于只盯在一个地方而眼花。

读书是个很容易让人沉下心来的事情。正好我最近心很乱。读的书,除了杰克伦敦的之外,都是很平津的。有的还有很多禅意。

比如,最近记忆最深的句就是蒋勋在说吴哥佛像时所说的:“可解的,属于理性、逻辑、科学;不可解的,归属于神秘、宗教。而美往往在两者之间,‘非有想’、‘非无想’。《金刚经》的经文最不易解,但巴扬寺的微笑像一部《金刚经》。”

美也变成一种形而上的哲学。但和哲学不同的是,美不需要找寻答案,只是感受就够了吧。我想爱,和被爱的感觉可能也是这样。

突然想起,我还漏讲了一本书,歌德的《少年维特的烦恼》。这是我第三遍读这本书了。很可能是想在书中找同感和共情。三遍后,还是为维特的强烈情感震撼。反观自己,好像就不那么痛苦。甚至,连我自己的痛苦本身,都显得格外肤浅。

再说回爱,爱呀,爱呀。想说的时候,又没话要讲。好像很难说明白。是“非无言,非有言”的境况。是以事物本身的样子去接纳和理解事物。以感情本身的疆界去感受这份情感。像是放下“我执”的样子。

像是去掉自我这个意识。情感由别处发生,然后被我直接接受。自我不会去肆意修改和附会。这样的单纯的交流。好向往。我想的明白,却做不到。这或许就是读经历劫的修行存在的意义吧。

前一阵,我特别丧。情绪忽高忽低,忽冷忽热。上周五去给一个我教了两年的学生上课。他问我你还在信基督教吗?

我说我可能偏free thinker了,最近在读很多有佛意的东西。

他就没有说话了。上完课后,他送我去地铁站。临近站台的时候,他叫住我,从手腕上取下一个手串。

说:‘哥,看你最近特别不顺。这个珠子就给你先带带。珠子跟了我好几年了,希望你也能沾沾这个运气。时来运转吧。’

我有点不知所措。然后收下,道谢。

后来,他女朋友也是我学生,那天问我道题,我解出来。她就给我发了一长串的信息,什么蜗牛,蛤蟆,蜥蜴,老鼠。说“看看他们活的多坚强,你也要坚强地活。”我的天,我前一阵子是活得多不坚强!脑里这么想,心里却很感动。

还有,有一天学习学到一半,突然情绪涌上心头,给小姨打电话,还没说几句,就哭了。给小姨说了近况。小姨安慰。

父母长辈对我们的期望,真的就是健康成长,平安地过一生。

我一听就更刹不住了。我对他们说,我很小就出门,觉得我的成长里,你们的身影很缺失。觉得,对你们真的很抱歉。

小姨说,讲真的,说心底的话。为父母的我们,口头上说,希望你们越飞越高,越走越远。可心底最最深的愿望,还是希望你们在身边,然后慢慢过日子啊。

当时我相当头被狠狠敲了一棒。一直感谢父母对我的放养,以为这是他们的恩赐。回头来看,这是他们多么大的牺牲和放手。我突然明白了我是多磨的自私!我挥霍着看似不尽的爱和关注,却以为这些东西都是不细微到可以忽略的蝇头小事。

太多自责,太多的愧疚也于事无补。或者,就是不加任何自我因素地感受和付出。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。

最近每天早晨六点起床晨练,吃早餐,然后坐车去图书馆靠近落地窗的地方学习。

不论雨天和晴天,光线都很清澈明亮!

评论

2018-10-31